新闻发布

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详情

36年数十万个零件无一次品

发布时间:2016-09-30 08:28:08  浏览次数:840 次

  带你认识永康质量形象大使胡双钱

  “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这是胡双钱从业36年来的写照。胡双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去年,作为八位“大国工匠”之一,他以一名普通钳工的身份,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一播就是六分钟,引起轰动。

  昨天,这位“大国工匠”来到永康,受聘成为永康质量形象大使。胡双钱为什么能成为永康质量形象大使?听我们讲三个故事。

  市委书记徐华水向胡双钱颁发聘书。

  从业坚持“安专迷”

  “安专迷”并非是眼下俗称为“某迷”的粉丝别称。胡双钱自称为“安专迷”,是其36年间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事业的简称。

  在与上海飞机制造厂相伴的36年里,胡双钱经历了企业的坎坷和起伏。1980年,胡双钱在上飞见证了我国首架自行研发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下线。因为诸多因素,“运10”下马,原本聚集了一大批航空人才的上飞渐渐冷清。

  因为没活可干,和胡双钱一起的许多同事、同学都离开了上飞,到外企、民企就职。当时的工厂门口,停满了前来招聘技术员工的企业专车,也有企业主看中胡双钱的高超手艺,给他开出了工资翻三倍的条件,想聘用他。然而,胡双钱抱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想法,拒绝了高薪聘请,坚持自己的“蓝天梦”。

  这么多年里,有人说他胆子小,握着铁饭碗,不敢换工作;有人说他胆子大,“运10”下马之后,敢等这么多年;有人说他傻,放着钱不赚,一直待在生产一线。纵使工厂只能接些民品,一个航空人才却做着电风扇、客车座椅等民品零部件的加工,胡双钱也在坚守,他说,做民品就当练手艺,用造飞机的技术生产出的电风扇、绞肉机等民品,质量特别好,他为之自豪。

  纵使一家人住着30余平方米的房子十几年,两年多前换成70平方米的房子还需贷款,一周六天要呆在车间里,一家三口仅有的一张全家福还是2006年拍的,胡双钱也还在坚守,他说,只要中国制造的大飞机能翱翔在蓝天,他就为之骄傲,也愿意一生做个工匠。

  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真的非常喜欢飞机,并始终心怀亲手造大飞机的梦想,始终秉持对民用航空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坚持“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大飞机创业精神。

  一次做好 缺陷为零

  “学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是最初胡双钱学修飞机时,师傅告诉他的一句话。自那以后,胡双钱每天睡前都要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想想今天工作有没有做好,就像重新放一遍“电影”。因为在胡双钱看来,干着国家和人民交予的大飞机事业,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零件加工,而是关系到万千乘客生命安全的制造。

  有一次,胡双钱的班组接到需要紧急加工一个钛合金特制件制孔的任务。每个特制件都是精锻出来的,仅单价价值就超100万元。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024毫米,相当于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一半。车间很多人都觉得为难,但胡双钱却接下了任务。

  分析消化技术资料,一次次做演算,拿到零件和工装样板后,又反复比对,探索加工方法和规律。当胡双钱依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完成了这个令他自己都感到“紧张”的任务,加工的零件一次性通过质量检验,并立即被送去安装时,在场的技术员、调度员和生产工人无不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经过我手的每件零件都是一个活招牌。”胡双钱说,在没有可视化建模软件的年代,看图纸、照样造出复杂的零件,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为此他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在家里用橡皮泥按照设计图“做模型”,培养“手感”。

  拿不准的零部件,就找硬度类似材料的废料再度练习“手感”,好好“磨合”,哪个位置可能会断、哪个位置可能会做过头、哪个位置是难点,就在这样的模拟练习中被一一解答。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练习,胡双钱在36个春夏岁月里,他加工过数十万的飞机零件,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更能用自己的技艺“金属雕花”,比现代化的机器做得更快更好。

  建起标准 硬起产品

  同样加工零件,为什么有的人忙中出错,产品不够“硬气”,而胡双钱却在工作的36年中,给人留下了“从未出过一件次品”的“质量奇迹”?同样面对挑战,为什么有的人碰到难题就无所适从,急于说“不”,而胡双钱却总是迎难而上,在生产实际中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及传统加工设备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在一股精神和方法的背后,是胡双钱的喜欢琢磨,并琢磨出了“对比复查”“反向验证”等一系列作业法,同时,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钳工操作经验,总结出了“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的“四个一点”工作法及钳工操作标准工作八大法。

  身为“大国工匠”的徒弟,顾春华跟着胡双钱学艺已经7年。2009年,顾春华从铣工工种转到钳工工种,从原本的中级工变成了初级工,在“新师傅”胡双钱的严格要求下,用两年时间就提升到了高级钳工的技术水平。

  技能光速提升的背后,是胡双钱的“没有退路”法则。顾春华说,公司往往会给一些复杂的零部件准备多一些备料,但师傅一般都是“不告诉我们”。正是在这样“没有退路”的锻炼中,做零件时的心态也变得更为慎重、仔细。

  “我国自古就追求‘精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生产产品时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多次‘差不多’的积累,必然导致‘差很多’。”胡双钱认为,制造业已经步入“误差零容忍”时代,即使是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让我们自己的产品‘硬起来’,一个‘过硬’的标准是基础。吸收成熟经验,结合实际琢磨吃透,并逐步完善,不仅适用于飞机研制,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产品的开发制造。”

  “自己一人好不算好,一个团队好才是真的好。”胡双钱要求的,不仅是产品硬气,团队也要硬气,“企业文化需要传承,技术也同样需要传承。技术是自己的,更是企业的,企业造就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我们展示技能创造了机会。我会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他们早日成为车间的顶梁柱。”

  因为质量和永康结缘

  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等,胡双钱的手指有些发青,很是粗糙。但就是这双几乎每天重复着相同动作的手,36年来,手工制造出数十万个零件,无一次品,这些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圆着胡双钱的蓝天梦。

  “只要中国制造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我愿一生做个工匠。”这是胡双钱的口头禅。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人。工匠的特质是不断地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艺,制造的产品通过双手的升华,塑造起“工匠精神”。胡双钱36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追求着完美和极致,数以十万计的产品无一次品,成了他追求质量的最好注释。

  这就是我市之所以看中并邀请胡双钱担任质量形象大使的原因。

  而胡双钱为何会答应?或许,也是因为质量的魅力。

  原来,在“质量创强”过程中,我市萌生寻找质量形象大使的念头,希望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形成重塑工匠精神的氛围。相当熟悉我市情况的中国质量协会就推荐了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胡双钱。

  今年57岁的胡双钱祖籍浙江萧山,童年是在绍兴度过的,后来去上海求学、就业并定居,56年间从来没到过永康。“但我知道永康,因为永康的五金制造业很发达。”胡双钱说,自古永康多手工艺人,永康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

  工匠多重质量。一来二去,双方“对上了眼”。

  于是,有了胡双钱的首次永康行。“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永康人了,永康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还想在永康买房呢。”胡双钱笑着说,他很乐意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所有永康工匠分享,更期待在两地间频繁走动,为永康质量的持续提升奉献一己之力。

  胡双钱的三问三答

  第一,我们为谁而工作?我们为客户工作。客户是个大概念,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内部与我们工作相关的所有需求方,领导给你布置工作,那领导就是你的客户;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有要求,那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客户等等。外部客户是指直接使用我们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济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内部客户应该比外部客户更严格才行,只有内部客户的严格才有外部客户的满意。

  第二,怎样才算完成任务?客户满意了我们才算完成任务。考核一项任务,最基本的是要满足质量要求、进度要求、成本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满足领导对下属的要求、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要求、客户对制造商的要求等。为了做到让客户满意,我们必须强化制造产业生命共同体理念,重心前移一线,聚集客户需求,上下游无缝衔接,全产业链齐心协力。

  第三,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吗?质量是干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讲求提高质量,强化质量管理,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有意义,必须建立涵盖精益设计、精益制造、精益管理、精益供应、精益服务等环节要素在内的高效运行架构,促进员工由外力推动到自觉行动,实现由“一次做对”到“次次做对”。

  □记者 陈晓苏 林群心

    来源:永康日报